当前位置:品书网-免费小说阅读网情感如何接吻
如何接吻
2023-03-22

如何接吻】说“接吻”  作为现代意义上来讲的“接吻”,为不及物动词,是男女相互交欢时所用的书面语。《现代汉语词典》“接”字下收入此词,释为“亲嘴”。然而,这个词在蒲松龄的小说中已经出现,只是与我们今天的用法有些小别。《聊斋志异》卷一的《娇娜》篇云:“自乃撮其颐,以舌度红丸入,又接吻而呵之。”但翻检《辞源》、《辞海》,均未收入此词;现行最大的词书《汉语大词典》虽然收入,但所举的两条例证,一条见于晚清人黄钧宰的《金壶逸墨·洞元镜》,一条见于今人巴金的小说《家》,均晚于《聊斋志异》。故我们有必要对《聊斋志异》中的“接吻”与其相关的词,作一考查。

在《聊斋志异》中,“接”与“吻”相连出现者,仅《娇娜》篇一见,而在卷六的《萧七》篇中,“接”与“吻”以动宾关系出现,但并未连用:“近接其吻,亦不觉。以手探裤,私处坟起。”又云:“吻已接矣,作态何为?”由此可推,与《娇娜》篇中的“接吻”是两个词,其义并不是现代意义上的“亲嘴”义,所以不能看作一个意义已经固定的双音节词。“吻”于此也是作为一个名词来用的,这样的用法在《聊斋志异》中倒不少见,比如:

(1)乞人咯痰唾盈把,举向陈吻曰:“食之!”陈红涨于面,有难色。(《画皮》卷一)

(2)遂为痼疾,不敢大言笑;启吻太骤,则痛不可忍。(《霍生》卷三)

(3)我谓婢子他日嫁多髭郎,刺破小吻。(《狐梦》卷五)

(4)又一人持壶倾注,郭故善饮,又复奔驰吻燥,一举十觞。(《郭秀才》卷七)

(5)众牝嗅之,知其死,分走谷中,衔异草置吻旁以熏之,顷刻复苏。(《鹿衔草》卷八)

《说文解字》云:“吻,口边也。从口,勿声。”以上五个例子的“吻”,都是作为名词口边、嘴唇来讲的。蒲松龄在表达名词嘴唇这一意义时,为了在同一文中或同一段话中避免重复,往往用“唇”来替换“吻”,比如卷二《莲香》:“遂以丸纳生吻,转促逼之。李不得已,唾之。莲曰:‘再!’又唾之。……复纳一丸,自乃接唇而布以气。”又,卷三《霍生》篇:“霍亦梦女子指数诟骂,以掌批其吻。惊而悟,觉唇际隐痛,扪之高起。”“异史氏曰:‘死能为厉,其气冤也。私病加于唇吻,神而近于戏矣。’”《莲香》中的“以丸纳生吻”和“接唇而布以气”,《霍生》中的“以掌批其吻”和“觉唇际隐痛”,上下文意相承,故换用不同的语词“吻”和“唇”。而“私病加于唇吻”,“唇吻”更是同义连文,可知“吻”即“唇”;“唇”即“吻”,就是嘴唇的意思。

在以上的例子中,有一点却值得我们特别留意,就是《莲香》中的“自乃接唇而布以气”,“接”与“唇”又搭配使用;又,卷七《鬼津》篇云:“妇猝然登床,力抱其首,便与接唇,以舌度津,冷如冰块,浸浸入喉。”此“接唇而布以气”与《娇娜》篇中“接吻而呵之”整体都是状中结构,“接吻”、“接唇”即抵触着嘴唇,表示动作进行时的方式和手段。而《鬼津》中的“便与接唇”,详审前后文,女鬼并非想与文中“李某”亲嘴,而是想把她的津液吐入“李某”的口中。所以,此“接唇”还不能当我们今天的接吻来讲,但所用的动词已经是唯一的、自觉的,即“接”。在明清之际的“三言二拍”和其后的《说唐》中,“接唇”一词亦往往可见,但意义却凝结成一个词:

(1)重节强起,拔去门拴。海陵突入,搂抱接唇。(《醒世恒言》卷二十三)

(2)众美争先,六博争雄,交杯换盏,以至搂肩交颈,扭脸接唇,无所不至。(《二刻拍案惊奇》卷三十四)

(3)只见尼姑与那些女娘或是搂抱一会,或是勾肩搭背,偎脸接唇一会。(《初刻拍案惊奇》卷三十四)

(4)就把陈夫人紧紧抱住,求一接唇,陈夫人竭力推拒。(《说唐》第十四回)

以上四例中的“接唇”,联系前后文意,是一个意义固定的双音节词,意思就是我们现在讲的接吻,即亲嘴。于此却可以看出,《聊斋志异》和“三言二拍”等明清之际小说,每在表达两人嘴唇相触而进行某一动作时(包括男女亲热时的接吻,也就是我们现在意义上的亲嘴),所用动词已经固定,就是“接”;既有“接吻”,又有“接唇”。只是由于语言发展的地域性和不平衡性,与《聊斋志异》相较,明代“三言二拍”中的“接唇”,用法却更接近我们今天的习惯。

最后,还有一点值得我们留意,就是《汉语大词典》收入的清人黄钧宰《金壶逸墨·洞元镜》中的“接吻”:“西人谓殴洲诸国男女,不避嫌疑,亲属相逢,则握手接吻以为礼。”该词典将其释为“亲嘴”,但从“握手接吻以为礼”的语法结构来看,和《聊斋志异》例证相同,此“接吻”仅表示“为礼”的方式,“握手接吻”即抵触着嘴唇、牵握着手,并不是我们现在讲的“亲嘴”的意思。

综上,我们现在所用的“接吻”一词,在明清时的近代汉语中已经出现,《聊斋志异》和“三言二拍”中的“接吻”、“接唇”便是显证。“接吻”一词在《聊斋志异》虽仅一见,但于今天表示亲嘴意思的“接吻”一词的出现,无疑具有“道夫先路”的发轫意义。但除了许少峰编《近代汉语大词典》收入“接唇”,《汉语大词典》收入“接吻”外,《辞源》、《辞海》等具有代表性的词典于此二词均不收入,未免疏漏,学者不可不察。